Jian Liu

Most commented posts

  1. 18 til I die — 1 comments
  2. 在线办公工具 (Office Suite) — 1 comments

Author's posts

阴阳怪气书法展

网上看到,知乎搞了一场阴阳怪气的书法展。其源起一如第一幅中说的用所谓高雅的形式冲撞一下流行的低俗的现实。

喜欢这幅《呵呵呵》和这幅《想太多》。

艺术不过就是情感体验,能令我有感的对我来说就是好东西。《寒食帖》的死灰吹不起,《祭侄文》的抚念摧切,与这里的《想太多》,都一样,令我有感.

想起前些时,看到台湾某大学学生书法协会办的一个《厌世》展,其中这幅《心累》简直要令人献上膝盖。

六一快乐

华为基地的黑天鹅生了 5 只小天鹅,请问应该怎么计算资产?

答:

母天鹅计固定资产。

小天鹅计在建工程。

公天鹅计低值易耗品。

祝所有在建工程节日快乐

这个梗明年三八可以再用一次,只是可怜了我们这些低值易耗品[流泪][流泪][流泪]

许银川网上直播

许银川开网上直播,88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创了象棋直播的纪录。许仙的影响力在中象还是首屈一指的。许仙也真是谦谦国士,看他拙呐地说着那些感谢网友送礼物的话,让人觉得难受。还不如就让他专心讲棋,旁边配个漂亮小姐姐帮他去说那些客道话。

新一代下网棋出身的天王如王天一,在网上直播就挥洒自如得多了。外星人王天一棋路狂肆,但人却是标准的阳光少年,棋与人都让人赏心悦目。有次直播遇上对手网名就叫王天一,于是问对手为什么叫王天一,对方说王天一是他偶像。于是王天一又问“那你看不看王天一的直播啊?”,对方回答“我不看什么直播,我就喜欢他的棋”。 于是王天一也就不再说什么,专心下棋。最终当然是真王天一赢了假王天一,但假王天一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跟偶像下了盘棋。

开始看网上直播象棋是两年多前看斗鱼的雷疯讲棋。雷疯这两年虽说不是赚的盘满钵满,但也可说是过得非常滋润(连带老婆的网店都卖起各种山货)。我当时就感慨,想当年杨官磷在香港茶楼靠每盘5块,10块地跟人赌棋为生,赚两碟叉烧饭的钱,时代真是不同啊。现在虽然知道他是靠棋软外挂,但有时仍会去看看。他到现在仍有不少粉丝。 往往深夜一两点还有上万人在线,看他边吧唧吧唧吃着东西,边神侃。感觉人们要的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小轻松,无压力负担的陪伴。所以寂寞经济,陪伴经济真是一门大生意,真是一门好生意。

这两年称得上现象级的互联网产品应该就是直播,和快手抖音等短视频。都是娱乐/无聊/寂寞/陪伴经济。于是有人痛批娱乐至死,国将不国。其实何必,十九大报告都说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呢。 又有痛批低俗的,但人生本身就是低俗的呀。 而且这些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据说在广大的乡村城镇,中老年人手机上使用频率最高的App,有《消消乐》,《快手》,《段子》等,可能再加个《拼多多》。想想也是啊,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了一天,玩两盘《消消乐》,刷几屏《快手》,乐呵乐呵,这是多么“和谐”的事情啊。

所以人民有低俗的权利,对啵?

抄两段网文[呲牙][呲牙]

有深圳市民某甲,社会主义公德意识淡薄,过马路没走斑马线,被民警蜀黍抓到罚款。某甲不忿,称没带身份证。民警蜀黍轻蔑一笑,拿手机对某甲拍了一照,数秒后即通过人工智能面部识别调出其身份证。某甲惊骇莫名,三观顿肃。

久经考验,无比忠诚的短视频主义战士,伟大的搞笑家、段子家内涵同志,于2018年4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六岁。草木含泪,网友同悲,内涵同志安详的躺在苍松翠柏间,覆盖着一面鲜艳的黄旗,象征着他毕生的追求。Youtube,Instagram等国际友人发来悼电,火山、抖音等亲朋鞠躬哀悼。

天地有大美

2018 靠什么吃饭

2017是好年景,收成不错,大幅超预期,大幅超市场。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时? 多少是运? 多少是力? 2018又会有什么样的年景? 或者,说得更远一点,这个年头,我们可以凭什么吃饭?

靠脸? 靠口才? 靠技术? 这些都只能是呵呵了。

靠经验? 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经验也很难说是liability, 还是Asset。

靠朋友? 朋友圈是要的, 一为集思, 二为攻错。但至于说靠, 也不太靠谱。

想来想去, 只能靠正确的思维方式。

任何一个卖买的决定都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因为这表示你相信你比你的交易对手聪明, 你的判断, 你的结论更正确,更接近真相。你更聪明吗? 呵呵。你凭什么认为你的结论更接近真相?

我想这只能寄望于你有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能保证你就一定有正确的答案。但至少它会提高你正确的概率。

但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一一不知!

有问弘一什么是佛法。他连答了十几,二十个什么“不是”佛法,却终未对什么“是”至一言。

我们大体可以知道什么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如以下的一些思维陷阱。

–诉诸人身谬误(ad hominem fallacy)- 因人废言。比如,川哥就一烂人,他的论调肯定烂。但其实,持论者的个人品质与其论证的质量并无关系。

–因人纳言谬误(positive ad hominem fallacy)- 对一个人或某个组织的积极评价直接转移到对 Ta 观点和论证的评价上。最典型的比如膜拜权威。

–诉诸公众谬误(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 “共识”,“大多数人”这样的字眼也常常出现在断言和论证中。但其实,流行的可能是感冒,而非真理。 从众行为或羊群效应。

–选择性信息过滤 (selection bias)- 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人们最容易关注的信息通常是最突出的信息,而非最有价值和最相关的信息。只考虑吸引人的表面信息,而不是开展尽职调查。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 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这是一种“先入为见”的思维定式,遇事不由自主地将认识“锚”在第一信息上,面对的新情况与固化了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发生冲突时,自我设限,没有与时俱进地去适应,而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推论。对于知之甚少的问题,锚定效应往往更为强烈。、

–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屁股决定脑袋”,总是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而忽视否认或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一致性偏差还意味着人们更愿意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不愿意与意见不合者为伍。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确认偏差。

–乐观者偏差 (Optimism bias) – Wishful thinking, 侥幸心理。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说我们不要把自己主观的好恶放到问题的事实的分析上。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看问题要少做价值判断。人的价值观往往是主观的,并无对错之分,比如左与石,自由与保守,公平与效率等等。

行为经济学家告诉我们, 我们其实是蠢得很有规律的。

人的大脑是一个会想尽一切办法偷懒的家伙。他总是寄望能形成一些范式(价值观,经验,服从专家权威等),不论什么问题,都尽可能地用范式去套。这些是千万年生存压力下形成的,我们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对周围千变万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 这基本上可说是人的本性。

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反人性,对抗自己头脑的惰性。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一种谨慎地甄别信息,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批判性并非批评、评判别人,而是指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里关键是两个方面,1)我们推论的基础是否基于事实 (Fact),这些事实是否完整,准确;2) 从事实到推论之间的逻辑链条是否完备。

关于信息收集,甄别,一些常见的陷阱当然要避免,比如“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警惕自己主观选择性的过滤,极端地说,眼见都不一定为实,你看不出苹果是红的有可能是因为你色盲;亲尝梨子也不一定得真味,可能你正好上火,舌苔厚。另一个方面,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今天是信息过载的时代,往往很多变成了噪声。我们需要的是大的,方向性的把握。比如商业模式比财务数据重要,管理层人品又比一切重要。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

关于逻辑链条, 要注意不要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我们每天要吃两碗饭,我们有十几亿人,所以我种稻米一定大发。这样的论断看起来很可笑,但其实基于同样逻辑的所谓分析今天到处充斥。种种所谓“题材”,“热点”,比如“AI”,“5G”,“雄安”等等,其实背后都是“种稻米大发”逻辑.

最后还有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当然,不赌真金白银的Argument都是耍流氓。是否敢下重注于自己相信的大概率事件,是我2017最大的一个修炼。

人的一生,真正需要培养的能力大概只有两个。一是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一是同理心(Empathy), 或曰换位思考,共情能力。同理心小了说是待人接物,人情世故的EQ;大了说就是对大众情绪,社会心理的把握。我一直说冯小刚是个中高手,最近芳华的到处刷屏又是一例。同理心要说起来又是一个很长口水的话题,打住!

2018,人在路上,走起!

早晨! 马赛马拉草原

Taxi  Driver

另一个阿Q。 On every street in  every city, there  is a nobody who  dreams of being somebody.

 We are all that nobody.

结尾有点太阿Q。 

《 Brief Encounter》1945

发乎情,止于礼。呵呵。

一直在背景的是拉钢二。

《 Contact》1997

1)Ellie 相信高于我们的文明会施善于我,本质上是相信至高的善在,其实潜意识里就是相信神的存在。

2)Ellie最后的经历竟成了一场 Vision,有趣。

3)  Jodie  Foster 不再靠颜值。Matthew  McConaughey 倒真是帅哥。

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

这是陈冠中的架空小说,设想中国国民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胜出,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在国民党治下的另一个可能的发展情况。“建丰”是蒋经国的表字。

也许是看过他的《盛世》,有点期望过高,坦白说有点失望。陈基本上就是把国民党在台湾的历程平移过来,经济上非常成功,中国提前近三十年达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政治上则继续保守,一党独裁专政。除此之外,再无发见。但既然开了这个脑洞,应该有很多不同历史路径选择的有趣探讨,比如说,陈对国民党的温和土改大唱赞歌,但我倒觉得,整个土改,不论是TG的暴力土改,还是GMD的温和土改,整个土改,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必要? 是否真有效果? 只要想想,不论是暴力还是温和的土改,其实都是对私有财产及契约精神的粗暴践踏, 而尊重私有财产,尊重契约精神正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今天中国又到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时刻,梳理一下历史路径选择的逻辑,真有必要。又比如,没有了TG暴力消灭中国乡村的士绅阶层,中国千年的乡村底层结构,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会如何演变,士绅阶层又会扮演怎么样的角色? 这些都是很有趣的话题。 再比如,如果中国提前三十年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那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一定影响巨大,而世界格局的变化又一定会反过来影响中国的进程。

总之,我是觉得陈浪费了一个巨好的脑洞。

另外,如果说它是小说,它又基本没有塑造什么立得住的人物,除了下半部的麦师奶及麦阿斗勉强可以算两个外。

陆铿回忆与忏悔录

知道陆,自然是因为他“丧邦”。但没有想到他竟有如此跌宕的经历。翻翻这本回忆录,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细节还是挺有意思的,摘两条。

陆二战时曾作为驻欧洲战地记者,跟随美军坦克进入柏林,原途所见德国已被战争破坏得满目疮痍,而且饥荒蔓延,许多德国妇女为面包出卖身体。他们不禁感慨做什么都不能做亡国奴。但所遇到的德国人,没有一个对希特勒流露痛恨情绪,这令陆等困惑。 其实这也好理解,希特勒就是他们选出来的,他们自作自受,吃着民粹的苦果罢了。

1946年,国共在马歇尔调处下,曾非常接近达成协议,最后只因苏北的区域行政问题而谈判破裂。近年TG的档案也证明,当时连老毛都认为和平可期,准备到南京当官了。 令人感慨老蒋为一苏北,丢了整个大陆。

Glenn Gould Plays Brahms

我怎么觉得勃拉姆斯的一些小作品反比协奏曲等大家伙可爱, 尤其喜欢这里第二张的间奏曲。Glenn Gould 以弹巴赫《Goldberg Variations》著名,但布拉姆斯的这些钢琴小品也非常对他的胃口,严谨又不失跳脱。 夜雨的灯下,翻些闲书, 在德国老头兜兜转转的乐思中消磨一个晚上,也不错。

老炮儿


坦白说我急着想看《老炮儿》,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那帮世界上最猖的老炮儿”。

电影是好看的,冯小刚霸气地把影帝也玩到手了。京腔土话也非常入味,让人轻松愉快。但如想在这找真的老炮儿,就未免有点失望了。想想也正常,六爷的时代也就是文革后期到严打之前的一段,你真以为那时的混混就不打女人?就比今天的混混更讲信用?更有江湖道义?还是别臆想了吧。那些东西其实只存在于水浒传,或金庸武侠中。影片后半段,新老炮儿对冲突的处理方式都完全失了常理,因此最后冰湖的一场戏,导演用尽了俯拍/仰拍,特写/广角,慢镜/快镜,种种煽情,我始终无感。

我一直觉得,冯小刚其实是当今电影圈最懂得大众心理的人(能把主旋律都拍出票房冠军),他知道公平正义缺失的今天,人们心底自然有那种江湖道义的臆想,正适合扇呼。但新老炮儿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他其实并没有讲清楚。是当今之世权贵横行,炮儿们都见利忘义吗?但看谭小飞的作为,刨去后半段不合常理的情节,到更像是疏财仗义的柴大官人的做派。

老炮儿整部片子其实非常像《Gran Torino》(国内好像译为《老爷车》)。只是后者的结尾可是漂亮的多了。

《老炮儿》真正令我有感的是父子吃饭的一段,想起同样讲父子情的《向日葵》。

其实新老炮儿真正不同的一点大概就是敬老的礼貌少了,以致老炮儿几次要替人家父母教子。 人类为什么会发展出敬老的伦理(所有灵长类动物似乎都没有这种奢侈的东西),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削弱了的这种伦理,这其实都是人类学,社会学很有意思的话题。再提吧。

Gemma Bover

这是晓冬兄推荐的片子。我没有看过福楼拜的原著,因此许多梗get 不到。 结尾的确出人意料, 但晓冬兄认为是滑稽剧,我倒认为法国佬还没有那么没心没肺。我觉得讲的是一种宿命,一种美好的东西总会摔破的宿命。

Load more